主題:貧窮、絕望  (Poverty, desperation)

單車失竊記於1948年發行,當時的義大利正處於二戰後剛結束法西斯政權,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失業率急速攀升的狀態。政府給的補助根本無法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單車失竊記描寫便是這個時代典型小人物主角瑞奇(Ricci)的貧窮與絕望,透過這個小人物的故事我們看到了當時義大利社會的樣貌。電影中導演拍了許多和故事劇情無關的畫面,呈現的不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絕望,而是整個社會每個階層的痛苦,和貧窮人之間互相掠奪的無奈(偷瑞奇腳踏車的人比他還窮)。例如有一幕兩個小孩在街上向路人乞討,還有一個看似學者的人去典當他的望遠鏡,這都代表無論年齡(小孩)、階層(知識份子)所有的人都一起經歷著這場痛苦。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寫實主義的推手—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vittorio_de_sica.jpg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單車失竊記”(英文原譯: The Bicycle Thief) 於1948年問世, 由維多里奧.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導片。 場景反映當時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內部經濟蕭條的情況, 片中的主角瑞奇(Ricci) 面臨家庭、社會、經濟層面多方壓力; 在一連串的失業又復業又遭竊, 生活將他逼到死角使他亦成為人人皆唾棄的小偷--- A thief。 

封面.bmp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認識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以前,已經有在其他的課程當中接觸到所謂「寫實主義」這一名詞,不過所接觸到的是戲劇表演上十九世紀在俄羅斯開始發展起的寫實主義,該劇種的特色是近乎沒有劇情起伏可言、但卻忠實的呈現出了人在各式各樣的事件當中所會表達出的情緒。然而舞臺上的戲劇表演與電影表演卻又不同,舞台上的戲劇表演比起電影來說,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來說服觀眾舞臺上呈現的一切是真實的,因此不管是在表演形式、或是語言的精煉度上來說,舞台表演要達到完全說服觀眾的目的,所需要達到的標準是相當多的。

     電影本身已經把所謂寫實的藝術發揮到一種極致,所有影像都直接呈現出真實的物體、真實的景色。然而電影是如何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說完一個故事,卻又能於無形之中說服觀眾相信影像裡所呈現的一切是真實的呢?靠的便是一種在觀眾的理解裡「慣例」(Convention)的建立。電影教導了觀眾如何去了解電影裡所呈現的事情,比方說,假如鏡頭先拍一個室外的遠景,再直接跳到室內裡角色的對話,我們就了解這些對話是在一開始那個遠景的所在地發生的,也因此我們不會懷疑這場對話戲其實是在攝影棚裡搭景拍攝的。這麼樣的一種慣例建立,對於電影的寫實程度以及觀眾理解故事的容易度有著相當大的貢獻,而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當中,我們對於電影對我們這樣的慣例建立卻是不太有感覺的。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還沒做這個報告之前,我對單車失竊記一無所知,只曾在我媽的眾多經典電影裡看見這部片,對電影的欣賞也僅止於個人的情感投入。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時,有的只是對劇中主角的處境悲痛、沮喪,看完的時後久久不能平復那種消沉的感覺,這是我長久以來看電影的膚淺方式,於是這部有名的寫實電影只帶給我一種感覺─絕望。但因為這個報告,我了解了這部片的歷史背景、拍攝手法和情節安排,原來這部片給的不只是平淡的劇情和絕望的氛圍,而是當時義大利社會的困苦與真實人生的無奈。原來一個好的電影不是一定要驚心動魄,而是要像單車失竊記一樣耐人尋味。

        本片的極大特色是用了很多的長鏡頭,而長鏡頭裡的眾多場景安排都不是隨意的。主角雖然是瑞奇,鏡頭卻不經意的呈現出了當時社會上的人的生活樣貌,例如貧窮的小孩及沒落的知識份子等等,導演想傳達的不只是瑞奇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大時代的悲劇。主角瑞奇的遭遇並不曲折離奇,而只是在我們看來生活中的不好運而已,主角本身也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個人特質,但透過鉅細靡遺的描寫一個小角色,讓觀眾不再覺得他所發生的不好運是小事,因為我們已跟著他的所有遭遇與心境體驗了一次,跟著他一起體驗了那個悲苦時代的大小事,導演的這種寫實與細節地描寫小人物的手法造成的效果是觀眾更能對劇中角色感同身受。正如同悲情城市裡侯孝賢用的手法一樣,透過細節地描寫小人物的喜悲,進而帶出當時的歷史樣貌。我想單車失竊記的故事能如此動人心弦的其中的一個原因便是如此了。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建構下的電影,擁有著與同時期其他主流商業電影相當不一樣的組織及角度。新寫實主義的電影著重於描寫「現在」(Present)而非有距離的「過去」(Past),相較於描寫歷史史詩,一個新寫實主義者更加注意的是當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當下社會所反映出的價值,因此在新寫實主義電影當中,主要角色通常會是定位於社會較底層階級、有別於當時其他描寫上層社會人物的電影,而這些主角的職業通常會是工人,一個龐大卻處於社會底層的階級。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故事也主要是在描寫發生在這些工人階級身上的事件,然而電影的手法卻不一定會賦予這些事件什麼偉大重要的意義,反而是純粹平鋪直述的描寫、展現這些事件。這些事件通常是關於貧窮,以及一個普通人(Ordinary)如何處理、面對這些發生的事件,而非一般我們所習慣的電影當中主角英雄式的(Heroic)表演。

演員調度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電影風格,專注於描寫社會低底層階級的故事,並有別於當時一般「片廠拍攝」的方式,該風格著重於「現場拍攝」,且電影裡的演員通常都是僱用非職業演員演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大多數都是為了替當時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民所遭受到的不管是經濟上的貧困、抑或是精神上的絕望感發聲。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崛起,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那之前的義大利,是由墨索里尼所組成的法西斯政府掌管,墨索里尼在當時創立了一所電影學校,訓練出了一群電影製作者,但是當時因為在墨索里尼的掌控之下,這些電影製作者只能夠製作一些歌頌法西斯主義的電影,或者是一些龐大歷史史詩、描寫上層社會情節的娛樂片、目的是為了當做一種使人民忽視當時國家社會政治或經濟上腐敗的障眼法,而當時這些電影的製作,都是在墨索里尼財政支持下建立的大片廠裡拍攝。然而在這些電影製作者當中,仍然有一些在政治上較為左派、並反對當時在墨索里尼政府主導下的電影風格的電影製作者,也就是後來為 後人所知的─新義大利寫實主義者。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奇和布魯諾bicycle-thief.jpg (Ricci & Bruno) 

本片中最令人動容的部份便是瑞奇和布魯諾的深刻父子關係。而導演其實選擇了兩個有強烈對比性格的角色來呈現,這不但造成了衝突也激發了觀眾強烈的同情心。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職業演員 (Non-profesisonal actors)

本片很特別的一點是,裡面的所有角色都不是職業演員。主角瑞奇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是個面臨失業問題的工人,在這部片拍攝完畢後,他又繼續面臨著失業的困境。而劇中瑞奇的老婆瑪利亞(Maria)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一個記者。至於瑞奇的小孩布魯諾(Bruno)則是導演在街上發現他活潑的跑來跑去,覺得他充滿希望的歡笑和瑞奇絕望的身影有強烈的對比,因此而選了他來演。

bicyclet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